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 先进风采
车念聪教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发布日期:2017-06-21 字号:[ ]


 

    车念聪,男,58岁,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教授。201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3年大学本科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分院,现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授、院长。兼任7个专业学术团体职务: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第11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等。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中医学特色专业负责人。
    一、忠诚教育,以传道授业为核心践行教师的操守
作为一名从事中医药教育的高校教师,自1983年留校任教以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学中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严谨求实的授课风格为学生所喜爱,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改革,带领学生进病房实地教学。教学中深谙教育不是灌注知识,而是点燃求知的欲望和“授之以渔”。发挥自身的教学特长,教授过程中紧密联系中医医疗实践,紧密联系现代中西医学进展,坚持西为中用、古为今用。33年来做到了在教学岗位从无差错事故,每当上课总是提前20分钟到讲台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不但要求自己如此,也要求所带的队伍如此。同时满腔热忱地做好传帮带工作,先后指导了院系中十余名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和三十余名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带出了一支过硬的青年教师队伍,所指导的青年教师近五年获得全国中医院校、学校、学院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二等奖。中医药学院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形成了严谨求实、衷中参西、寓教于学的良好传统与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文化。学院的导师制、卓越医师培养改革计划、名老中医传承教育、教师“双师制”的推行、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无不倾注了心血与汗水。在历年的学生及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都是亲自带队,带领师生为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对学生和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
作为“双师”、“双肩挑”干部,先后获得一些表彰奖励。2012年获第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第五届吴阶平优秀教师奖,所在学系获首都医科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先进集体三等奖;2014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工作30年特别贡献奖,年终考核(中层)优秀。2015年荣获北京市教育工委、教育工会、市教委颁发的2014年度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
    二、心系患者,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履行医师的职责
    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师、医师,始终刻苦钻研医术,对技术精益求精,30余年如一日,心系患者,服务基层,时时刻刻“以病人为中心”,将无限的激情倾注在祖国的医学事业中,治病救人,医德高尚,在附属中医院边带教学生边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需,处处为患者着想,一年四季门诊日顶酷暑冒严寒,总是清早7点就出现在诊室开始工作,成为科室最早到的医师,减少了患者从挂号到就诊的等候时间。面对医疗资源紧张的状况,每次都尽力为没有挂到号的患者和外地远道赶来的患者加号诊治,为老年行动不便及重症患者提供耐心周到的服务。在诊疗中坚持中医特色,辩证准确,疗效显著,医术精湛深受患者欢迎和爱戴,赢得了患者的良好口碑。20余年风雨无阻,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为京郊基层医疗单位带教培养中医药人才,为当地群众提供便捷廉价的中医药医疗服务,甚至免费为贫困患者送医送药,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交口赞誉,堪称医生的楷模。医疗中从未发生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赢得了患者的赞誉,也为所带教的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
根据中医专业和学科的特点,不仅争取到行业主管局的支持,规划了学院的名老中医工作室站建设工作,而且组织了全院的名老中医工作室站群的工作,形成了学院特有的以教育学科团队学系为基础的名老中医工作室站建设,医教研三位一体,传承了名老中医的经验,促进了中医药学科建设,培养形成了一支有特色的“双师”队伍。这种对传承工作室站建设模式与方法的探索,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中医室站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为“顶天立地”的北京中医人、首医人,除了承担教学、医疗、科研任务外,还担任了北京市乡村医生培训专家组长的工作,持续6年为北京市乡村医生进行中医知识培训工作和技术指导,编大纲、写教材、开讲座、请师资,被评为北京市卫生局乡医培训优秀教师,为北京市乡村医疗“网底”的编织做出了贡献。
    三、胸怀大局,以中医振兴为目标凝心聚力谋发展
    作为一名学院院长,自2001年进入首都医科大学以来,和领导班子一起锐意改革,直面预想不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顺利完成各项调整改革任务,坚定“有为才有位”的信念,坚持“有所不为,我为必精”的战略,拼搏进取,完成了一个个“转身”取得了一个个“首次”—从教学型转身教学科研型、从教育教学为主转身学科建设为主、从理论教学为主转身为实践理论并重、从小而全转身小而精,为学院在“十一五”、“十二五”建设中打下了良好基础。首次从科研项目名次倒数成为正数居前三、首次获得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首次成为北京市及教育部特色专业、首次成为全体教师的10项学生评教指标7项居学校第一、首次通过北京市示范实验教学中心、首次获得中医学临床专业博士学位授权……,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使大家有了“获得感” 、“存在感”、“幸福感”。
    他努力落实学校“十二五”建设规划,在学院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方面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带领全院努力完成学科建设规划任务;全面完成人才培养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参与和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组织、领导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研究团队并完成研究项目;负责领导并积极参与组织本学科梯队的建设,指导本学科的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学院各项建设得到了显著提高,综合实力与教育教学质量都得到明显提升,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既定任务。
    四、攻坚克难,以矢志创新为动力实现专业的突破
    作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学科带头人及中医内科肝胆病学科带头人,主要致力于中医肝胆病的科研攻关,在中医肝胆病研究方面先后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肝炎防治研究工作。历经八个寒暑,组织学会专家与企业共同研制完成我国首个肝炎辨证治疗系列中成药—乙肝系列冲剂的研制开发工作,1990年通过评审获得新药证书;与此同时制定了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在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方面做出贡献,对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中医药特色、为建立适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自主标准做出了贡献。
     在教学改革工作中,从变体系、读经典、多临床、配导师、改方法等五方面入手重新确立了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将5个国际或我国医学教育标准,逐一分解为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要求,并结合传统知识结构分类,确立中医专业(五年制)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整体观念、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总结了情景式、案例式、问题式、自主式、互助式、研究式的“六式”教学,并运用于中医专业教学实践中。
    多年来共获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10余项,其中省部级成果奖3项、局级成果奖3项。主持“软肝煎”治疗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及抗纤维化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参编《临床中医内科学》、《实用中医消化病学》《脾胃调摄明理》等专著9部。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首都医科大学工会 邮箱:gonghui@ccmu.edu.cn

学校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邮编:100069